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一位身着深蓝色运动夹克的年轻人正快步穿过巴特勒图书馆前的石阶,他完美体育背着略显沉重的双肩包,里面除了经济学课本,还装着一把精心保养的花剑,这位看似普通的留学生,正是曾叱咤欧洲剑坛的华裔击剑运动员——费若秋。
从塞纳河畔到哈德逊河岸
“训练场在Dodge体育馆地下二层,每次推开那扇隔音门,金属碰撞声就会扑面而来。”费若秋说着抬手比划了个刺击动作,手腕沉稳如他当年在法国国家青年队时那般利落,我们坐在校园西侧的匈牙利咖啡馆,窗外秋叶正黄,他手边的拿铁逐渐冷却,话题却愈发滚烫。
这位24岁的青年刚在上周的常春藤联盟击剑邀请赛上代表哥大出战,时隔三年重返赛场便斩获花剑个人银牌,更令人惊讶的是,他的另一重身份是哥大经济系研究生,正在撰写关于体育产业资本化的论文。

“在法国的最后一场职业赛结束后,我把所有奖牌装箱寄往纽约,自己带着三把剑和两箱书飞过了大西洋。”费若秋回忆道,2019年他同时收到法国体育学院续约通知和哥大录取通知书,这个选择让法国击剑界哗然——当时他刚夺得欧青赛冠军,被法国媒体称为“巴黎未来十年的剑术代言人”。
跨洋转型的昼夜
哥大击剑教练丹尼尔·韦伯斯特透露,费若秋入学时曾约法三章:每天训练不超过三小时,周末不碰剑,赛季外每月最多参加两场练习赛。“我们都清楚,他来这里的首要目标是求学。”韦伯斯特翻出手机里存着的课表——周一到周五从早八点到晚六点全是经济系核心课程,训练只能安排在晚上七点后。
这种严苛的时间管理背后藏着段插曲,去年三月期中考试周,费若秋在图书馆熬夜复习时接到韦伯斯特电话:全美大学击剑锦标赛的外卡名额意外空缺,组委会询问他是否愿意顶替。“我对着宏观经济学笔记和未完成的计量作业沉默了十分钟。”最终他带着课本飞往克利夫兰,在比赛间隙完成了线上测验。

“赛场上的金属网衫比想象中沉重。”他这样描述复出首秀,“但握住剑柄那刻,肌肉记忆苏醒了。”那场比赛他止步十六强,却带着97分的测验成绩返回纽约。
双重身份的平衡术
经济学与击剑在费若秋身上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他的硕士论文研究方向是“职业体育俱乐部估值模型”,经常引用法国击剑联赛的运营数据。“以前觉得赞助商合同就是金额数字,现在会自然联想到现值计算和风险溢价。”
这种跨界思维也体现在赛场上,对阵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主力选手时,他注意到对方习惯在比分落后时加快进攻节奏。“这让我联想到行为经济学里的损失厌恶理论。”于是他有意识地制造微小分差,诱使对方陷入预设战术陷阱,那场比赛他最终以15-9取胜,赛后在笔记里写下:“理性决策在高速对抗中同样适用。”
哥大体育部主任皮埃尔·杜邦认为,费若秋代表了新型学生运动员的样貌:“他在训练场戴着降噪耳机听经济学播客,在研讨室里用战术板演示市场渗透策略,这种跨界融合正是当代体育需要的。”
文化迁徙中的坚守
适应过程并非总是顺利,法国击剑训练讲究形式美感,美国大学联赛则更注重实战效率,有段时间他的技术动作陷入混乱:“法国教练要求我的弓步出击像舞蹈,美国教练却说要像出膛子弹。”
文化差异同样渗透在生活里,他保持着法国运动员餐前喝开胃酒的习惯,只不过把红酒换成了蔓越莓汁;仍会在每个月初给巴黎近郊的启蒙教练寄明信片,但内容变成了英文写作,最让他怀念的是法国剑手赛前相互执剑致意的传统,“这里大家习惯击掌,但我还是坚持行剑礼”。
未来的无限可能
随着毕业临近,费若秋面临新抉择,华尔街某投行向他抛出橄榄枝,法国国家击剑协会也发来教练邀请,而他正在构思的第三个选项是创办结合数据分析的击剑培训平台。
“也许我会在交易大厅的玻璃墙上画战术分析图,或者在剑馆白板写期权定价公式。”他转动着手中的咖啡杯,杯底与碟沿碰撞出清脆声响,恰似剑尖点中有效区的提示音。
暮色渐浓时,我们走向Dodge体育馆,地下二层的剑道旁,几个新生正围观费若秋的比赛录像。“看这个转移刺!”他突然驻足讲解,眼中闪过塞纳河畔那个少年剑客的光芒,当视频里他果断出击得分,现实中的他同步做了个完美的还原动作,衣角掀起的风让路过学生手中的书页哗啦作响。
这个瞬间,哥大经济系研究生与职业剑客的身份完美重叠——就像他始终相信的,剑道与学问终究是相通的:都需要在电光石火间找到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