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海淀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完美体育训练厅里,金属剑刃碰撞的清脆声响此起彼伏,十几名身着白色击剑服、头戴护面罩的孩子正专注地进行实战练习,场边,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静静地观察着,眼神中流露出欣慰与期待,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逐步好转,北京市的击剑场馆已有序恢复开放,许多中断训练数月的小剑客们重返剑道,重拾那份对击剑运动的热爱,王钰在接受采访时强调:“我们的核心目标,是让孩子真正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而非急于追求竞技成绩。”
击剑运动重启:安全与乐趣并重
过去几个月,受疫情影响,北京市的击剑训练一度转为线上课程,孩子们只能通过视频指导进行基础动作练习,缺乏实战对抗和场地体验,随着线下训练的恢复,王钰和协会同事们将安全保障作为首要任务,协助各场馆制定详细的防疫措施,包括限制单场训练人数、加强器械消毒、实行预约制管理等。“确保孩子们在安全的环境中训练,是让他们享受击剑的前提,”王钰说,“我们要求教练员在课程设计中,逐步增加运动强度,避免因长期停训导致的运动损伤。” 上,王钰提倡以游戏化和趣味性活动为主,帮助小剑客们重新适应剑道氛围,协会推广了“击剑寻宝游戏”“团队接力挑战”等互动项目,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恢复体能和技术。“低龄段的孩子尤其需要这种引导,”她解释道,“如果他们觉得训练枯燥或压力过大,就可能失去兴趣,击剑不仅是竞技,更是一种培养专注力、礼仪和坚韧性格的途径。”
击剑的育人价值:超越胜负的成长
王钰本人曾是一名专业击剑运动员,退役后投身于青少年击剑推广工作,她认为,击剑运动独特的文化内涵——如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冷静决策——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剑道上,每一次交锋都是一次心理和智力的较量,孩子们学会在压力下保持镇定,在失败中反思,在胜利中谦逊,这些品质远比奖牌更珍贵。”
她分享了一个真实案例:一名叫李明的初二学生,因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在学校常感孤立,加入击剑训练后,他通过一次次实战逐渐建立起自信,不仅技术提升,还主动在比赛中帮助队友分析战术。“李明现在常说,击剑让他找到了表达自己的方式,这种转变正是我们追求的育人效果,”王钰动情地说,“重回剑道后,许多家长反馈,孩子变得更开朗、更有责任感,这正是击剑运动的魅力所在。”
为强化这种教育功能,北京市击剑协会近期组织了多场“击剑文化讲座”,邀请资深教练和运动员讲解击剑历史、规则和体育精神,王钰指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们理解击剑不仅是运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击剑的敬礼仪式,体现了对对手和传统的尊重;而比赛中‘暂停’与‘继续’的规则,则教会他们如何面对逆境。”
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共创积极环境
王钰强调,让孩子享受击剑的快乐,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努力,部分家长在训练恢复后,急于让孩子参加比赛以“弥补损失”,这反而可能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我们建议家长以鼓励代替施压,关注孩子的参与感和进步,而非单纯看重名次,”她说,“击剑是一项长期运动,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为此,协会推出了家长工作坊,指导家庭如何正确支持孩子训练,王钰举例说,一名家长最初常因孩子输掉比赛而责备他,导致孩子产生厌训情绪,在工作坊中,教练们引导家长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导向”,转而表扬孩子的努力和策略运用。“几周后,那个孩子重新燃起了热情,甚至开始在失败后主动分析原因,这种转变让我们看到了家庭支持的重要性。”

在社会层面,王钰和同事们积极与学校、社区合作,推广击剑普及活动,协会与多所中小学联合开展“击剑体验课”,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这项运动。“我们计划在年底前举办一场青少年击剑友谊赛,淡化竞争性,突出参与和交流,”她透露,“赛事将设置‘最佳风度奖’‘进步之星奖’等,鼓励孩子们享受过程。”
未来展望:构建可持续的击剑生态
随着击剑运动在北京的逐步复苏,王钰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她表示,协会将重点推动基层教练员培训,提升教学质量,确保孩子们在接受专业指导的同时,保持对击剑的热情。“我们正在开发一套针对青少年的击剑课程体系,融入更多趣味元素和心理健康指导,预计明年春季试行。”

协会计划利用科技手段增强体验感,如引入虚拟现实(VR)击剑模拟器,帮助孩子在安全环境中练习反应速度。“科技不能替代真实剑道,但可以作为辅助工具,让训练更具吸引力,”王钰说。
回顾击剑运动在中国的历程,王钰感慨道:“从少数人的精英运动,到如今走进寻常百姓家,击剑的普及离不开一代代人的努力,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因热爱而坚持,这正是我们工作的意义。”她最后重申,协会的核心使命始终如一——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剑道上找到快乐,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在训练厅的灯光下,小剑客们挥汗如雨,他们的笑声和剑刃交击声交织成一首动人的乐章,王钰微笑着总结:“击剑场是孩子们的另一个课堂,他们学会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如何面对挑战、享受过程,当我们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就知道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