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北京,完美体育天气微凉,但城北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馆内却热气腾腾,十几名身着白色击剑服、头戴护面罩的小剑客们手持花剑,在剑道上往复交锋,步伐灵活,剑尖轻点,发出清脆的碰撞声,场边,一位神情专注、举止干练的中年女性正不时地进行指导,或纠正动作,或轻声鼓励,她,就是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在接受专访时,王钰多次强调的一个核心观点引发了广泛共鸣:“我们的首要目标,不是急于培养冠军,而是要让孩子真正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
这番朴实却深刻的话语,背后折射出的是后疫情时代青少年体育教育理念的回归与反思,随着社会生活逐步回归正轨,如何让孩子们重新拥抱体育活动,并在其中找到乐趣、建立自信、促进全面发展,成为像王钰这样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们深入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过去一段时间,孩子们正常的体育锻炼和集体活动受到了不小的影响,”王钰坦言,“很多孩子长时间待在家里,活动量减少,屏幕时间增加,甚至对原本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也产生了疏离感,当他们再次回到剑道旁时,我们观察到,部分孩子可能存在体能下降、技术生疏的情况,但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一些孩子眼神里少了以往那种跃跃欲试的光彩,多了几分犹豫和胆怯。”
面对这一情况,王钰和北京市击剑协会的同仁们认为,当务之急是修复孩子们与运动之间的情感联结。“击剑被誉为‘格斗中的芭蕾’,它不仅是体能的较量,更是智慧、礼仪和意志力的综合体现,但我们不能本末倒置,”王钰强调,“如果一开始就给他们过大的压力,过分强调竞技成绩和名次,可能会让他们刚刚燃起的兴趣之火迅速熄灭。‘享受快乐’应该放在第一位。”

为此,北京市击剑协会近期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提升青少年击剑参与感和趣味性的举措,王钰详细介绍道:“我们在基层俱乐部和学校推广中,特别注重课程的游戏化和情境化设计,针对低龄初学者,我们会设计一些模仿骑士探险、破解密码等游戏,将基本步法、刺靶练习融入其中,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减少枯燥感,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孩子,我们则更多地组织内部交流赛、团队接力赛,弱化纯粹的输赢比拼,强化团队协作、战术交流和礼仪展示。”
王钰特别提到礼仪的重要性。“击剑运动非常讲究礼仪,从赛前向对手、裁判、观众致意,到赛后握手,每一个环节都在培养孩子的尊重意识和体育精神,我们发现,当孩子们认真执行这些礼仪时,他们更能体验到这项运动的文化内涵,从而获得超越胜负的成就感。”
除了教学方法的创新,王钰认为营造积极、鼓励的氛围至关重要。“教练和家长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教练不应仅仅是技术的传授者,更应是兴趣的激发者和信心的建设者,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也许是步伐灵活,也许是善于观察,及时给予肯定,而家长则需要放下焦虑,更多地去欣赏孩子努力的过程,而不是紧盯着比分牌。”她分享了一个案例,一个曾经因为输掉比赛而哭泣的小队员,在教练和家长的鼓励下,逐渐学会了分析失利原因,享受比赛过程中的策略博弈,现在反而更加热爱击剑,性格也开朗了许多。
“享受快乐并不意味着降低要求或放弃追求卓越,”王钰话锋一转,指出了“快乐”的深层含义,“这种快乐,是克服困难后掌握新技能的喜悦,是与队友并肩作战的默契,是在规则框架内公平竞争的坦然,是面对压力时能够保持冷静的成长,当孩子们真正从内心感受到这些,他们的参与才会是持续性的,他们的潜力才能被更好地激发,这种内驱力,远比外部压力更能推动他们走向更高的舞台。”
王钰透露,北京市击剑协会未来将继续深化这方面的工作计划:加强基层教练员的培训,特别是如何在教学中融入心理引导和兴趣培养;举办更多面向青少年的开放式体验活动和趣味赛事;推动击剑文化进校园,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并了解这项运动的魅力,她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让击剑运动成为更多青少年健康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

采访结束时,训练馆内的气氛依然热烈,一个小队员在一次成功的反击后,兴奋地跳了起来,护面罩下的笑容依稀可见,王钰看着这一幕,欣慰地说:“看,这就是我们想看到的——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快乐,这种快乐,是他们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也是击剑运动能带给他们的最宝贵财富之一,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重回剑道、享受运动本身的快乐,这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在王钰和无数基层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有理由相信,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将在剑道的方寸之间,不仅锻炼了体魄,磨练了意志,更将收获那份纯粹的运动乐趣与成长的阳光,为他们的人生画卷添上灵动而坚韧的一笔。